近日,研究所就学习“三个有利于”及传承老一辈科学精神,组织了《科学人生・百年》院士风采展。我们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,认真观看了一个个老一辈科学家的生平,一幕幕可歌可泣的科学故事,一场场波澜壮阔的科技壮举,深深震撼了我们的心灵。追寻科学大师的足迹,我们深刻了解到老一辈科学家是怎样成长成才、取得科学成功。近距离切身感受老一辈科学家的人生经历、心路历程,让我们受益匪浅。 100年前的1917年,共有33位院士诞生在动荡不安、贫瘠弱小的旧中国的土地上,当时的中国内忧外患,山河破碎,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。成长在这样的大环境下,他们奋发图强,怀着对祖国的赤诚之心,走上了科学救国的道路。100多年的时间,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,在各个方面都取得了优秀的成果,中国的发展离不开科学的进步,而这更离不开一代又一代的科学家为科学研究做出的巨大贡献,他们在工程热物理、生物、化学、数学等各个领域开拓、发展,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奇迹,为祖国的崛起和强大,奉献了自己的一生。 学习院士精神,学习他们爱国的精神。吴仲华先生曾说过“中国人搞出来的理论,首先要为中国人服务。”吴先生热爱祖国,关心祖国事业发展,在战争期间得知中美为敌对国时,辞去在美国的工作,绕过大半个地球回到祖国,为祖国的发展做出贡献。李敏华院士先后于1945年和1948年获得了硕士、博士学位。作为一个妇女,这在当时是不多见的。李敏华回忆说:“我之能够学成,是由于有学成后回国服务的坚定信念;也是和吴仲华帮助我照顾孩子和家务分不开的。我们合理地安排时间,共同照顾孩子,克服种种困难才得以学成。”老一辈的科学家心系祖国,为新中国的科技事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,更是为祖国的腾飞奉献了毕生的心血。作为新一代的青年,更要向他们学习,为中国梦的实现贡献属于自己的一份力量。 学习院士精神,学习他们奋斗拼搏、不怕困难的精神。“勤奋是学习、工作、做学问的立身之本。”这句出自李星学院士的话语。李先生长期从事地质古生物学的研究,是中国古植物学和古生代陆相地层学主要的学科带头人。他在各个阶段都时刻对学科发展的全局进行总结,回顾历史,展望未来。“我更愿意自己属马,老骥伏枥,志在千里。”吴自良院士的巧语,表明自己对科学的坚守和不断努力。老一辈科学家大都经历了困难的生活环境,可他们并不在乎这些外在条件,在科学的世界里,他们是最富有的。他们的坚持和努力,让我们这一代可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,昂首向前。科学研究就应该具有像他们一样的不惧怕困难的精神。没有人可以随随便便成功,当今社会我们善于拒绝一些诱惑,安心学习、安心做学问,不断磨练自己。 学习院士精神,学习他们勇于创新的精神。慈桂云院士就曾说过:“科学的生命在于创新,要披荆斩棘,开辟新领域,研究新问题。”而严志达院士则说:“科研上要取得成功,不仅要懂得前人的工作,更重要的是要有自己的看法,发现前人所未想到的新观点。”他们都在强调创新的重要性,只有创新,才有动力,只有创新,才有进步。一味的埋头苦干,到头来发现这已经是前人做过的研究,那下的苦功夫就毫无意义。科学的生命在于创新,要披荆斩棘,开辟新领域,研究新问题。 学习院士精神,学习他们独立思考的精神。“科研工作是创造性劳动,不能勉强,要靠主动性和勇气。没有教出来的人才,只有自己奋斗出来的人才。别人的指导和促进都是第二位的。”这是出自彭少逸院士的话语。钱人元先生曾提到“在高水平的科研工作中,一定要自己动手建造仪器,靠商品仪器很难做出领先水平的工作。”我们已不是七八岁的小学生,需要在老师和家长的督促下,才能去完成自己的课业,我们已经迈进科研领域里,只有自己不断的努力和探索,才能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。创新是推动科技进步的原动力,而想要有所创新,就必须要学会独立思考,形成自己新的观点。 老一辈科学家不管身在哪里,心里牵挂的都是祖国的发展,把学到的知识为祖国的发展做贡献。他们勇于创新、不懈探索,对待科学严谨求实,认真对待,他们淡泊名利,甘为人梯、提携后学。 科技强则国家强,需要一代一代的科技人才坚持不懈的努力,不畏困难、勇往直前。科学,便是我们报效祖国的最强有力武器。身为中国科学院的一员,我们要传承科学精神,弘扬榜样动力,肩负起祖国未来科学发展的大梁,勇于挑战,不懈创新,开创中国科学的新未来。正值“十九大”召开之际,习近平总书记说“中国梦是我们这一代的,更是青年一代的。”作为青年一代,我们将不忘初心,牢记使命,用自己的学识创造有利于社会发展的价值和成果,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! 注:“三个有利于”标准是研究所党委结合“两学一做”向广大党员提出的要求,即党员要做有利于研究所创新文化建设的事,要做有利于优秀人才集聚的事,有利于争取和完成重大项目的事。
|